首页 - 神途资讯 > 新媒体时代,传统网站未来路在何方?

新媒体时代,传统网站未来路在何方?

发布于:2024-05-15 作者:admin 阅读:119

如果现在想要获取一条资讯,你会在哪里寻找?又会怎么做?

可能绝大多数的人会说:“打开微博或者今日头条不就可以获得资讯了嘛,有时候公众号、百家号也会给你推送资讯。”

诚然,以上是目前我们获取资讯的主要途径,通过手机这个小小的载体,每天会给你推送成千上万条资讯,让我们能及时有效的了解外界发生的事情,获取资讯已经拥有一条便捷的道路。

那在此之前,人们是从哪里获取资讯的呢?

从最开始的资讯纸,到后来报纸的出现,一步步满足人们对于资讯信息的需求。

但自从1994年中国开始全功能接入互联网,面向社会开放网络提供服务,迎来网络发展的时代,产业技术开始革新,信息载体也在发生改变。

于是,1996年《广州日报》电子版成为我国之一份上网的地方报纸,1997年,中国资讯媒体形成之一个上网高峰,在1月1日,人民日报网络版正式发布。同年11月,新华网上线,到2000年末,我国内地大部分媒体都有了资讯媒体网站。

资讯网站,是指以资讯业务为主要业务的网站。通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论坛、博客、微博客、公众账号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互联网资讯信息服务,一般以资讯单位或宣传部门为主体的网站。

这一时期的资讯网站在互联网的迅速传播下,开始展露头角。

一方面,一些资讯网站依托自身特色打造独特标签,比如《中国青年报》始终坚持“青年”这一主题。另一方面,资讯媒体开始意识到网络传播的巨大优势,开始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大胆创新,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功能。

资讯网站的发展引起了国家的关注。1999年10月,中央下发《中央宣传部、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关于加强国际互联网络资讯宣传工作的意见》,这是党中央关于网络资讯宣传的之一个指导性文件。

此后,各大资讯网站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各大网站也做出相应改变,比如《人民日报》网络版称为“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称为“中青在线”,以适应网民的需求。

在着力打造下,中国资讯网站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传播结构已初显雏形。

资讯网站发展的原因

背靠传统媒体

传统资讯网站发展的更大优势就是背靠传统媒体这棵大树,它产生于传统媒体,拥有传统媒体的丰富资源,在人才支援、技术支援、资金支援、管理支援等方面拥有极大优势,使资讯网站能够以低成本状态下运作。

并且,传统媒体拥有采编权,能够为资讯网站提供丰富的资讯内容和资讯资源。资讯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原有资讯采集力量的应用,为资讯网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互联网迅速发展

由于互联网行业在我国的飞速发展,网民人数大大增加,为满足网民网上资讯信息的需求,资讯网站应运而生。它的诞生,符合时代发展趋势,适应人民需求,自然能够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并且,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为资讯网站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信誉优势

资讯网站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最开始的资讯网站基本上是由国家省市区日报社或广电局所创办,可谓是根正苗红,具备不可比拟的资讯资源和 *** 资源优势。

这些媒体长期以来积攒了较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这种信誉优势自然会惠及资讯网站,吸引大量民众上网浏览,并对资讯内容产生信任。

这是传统资讯网站一种无形的资本,促使它迅速在人民群众心中站稳脚跟。

政策优势

为推动资讯网站的发展,国家和 *** 制定多条规章制度。2000年3月底,中央下发《国际互联网资讯宣传事业发展纲要(2000——2002年)》,提出互联网资讯宣传事业建设的指导原则和三年奋斗目标,加强对重点资讯网站的支持力度,规范互联网行业市场秩序,为资讯网站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资讯网站的黄昏

中国传统资讯网站在形成之初就拥有了良好的环境做以支撑,可以说是抢占市场先机,但是它在发展中并未获得应有红利。

先是因为在初创阶段资讯网站以发布报纸电子版为主,社会影响力不足。

接着,以搜狐、新浪为代表的商业网站日益崛起。

他们通过与具有发布资讯权利的报纸、杂志、电视台等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取得转载权。基本上依托广告收入维持自身运营。

商业网站不断提高上网速度、资讯更新,从周一到周日24小时追踪,进一步提高资讯时效性。

在资讯内容上,符合受众的资讯选择心理,并在硬资讯和软资讯上分别发力,及时转载主流媒体文章,选择贴近读者的资讯内容。

因此,商业网站加大资讯信息资源开发,提高信息传播质量,充分利用读者阅读心理,整合资讯内容,突出资讯的可读性和贴近性。在资讯传播的时效性、可读性取得相对优势,吸引更多读者。

这也是商业网站发展的原因和基础。

以搜狐网为例,1998年2月,张朝阳推出搜狐,打开了中国网民通往互联网的神奇大门。在1999年,搜狐推出内容和资讯频道,奠定了综合门户网站的雏形,开启了中国互联网门户时代。

搜狐资讯不断增加合作伙伴,提高资讯首页的信息量,每日资讯发布量提升到600条以上。

并在网上率先推出“我来说两句”的资讯跟帖模式,突破了网友只能“读”资讯的限制,大大提高网友对资讯的参与度。

搜狐资讯坚持不断创新,多次对资讯频道进行改版,调整页面布局,适合网友阅读,并不断深化报道内容,进行深度报道。

随着社会的发展,搜狐抓住机遇,迅速前进,并在2005年拿下北京奥运会互联网内容赞助商。一时间,“看奥运,上搜狐”的广告语传遍大街小巷。

搜狐网不断创新,适应社会和读者的需求,最终获得良好发展前景。

但此时的传统资讯网站却裹足不前,深陷泥泞。

资讯网站发展的缺点

收入难以支撑正常运转

从全国资讯网站大规模发展至今,只有几家重点网站达到收支平衡或稍有盈余。

由于传统资讯网站诞生于传统媒体,不可避免的带有传统媒体的烙印,很难进行商业化运作。并且由于资讯网站受历史使命和担负责任的影响,完全市场化是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资讯网站基本上依靠广告收入维持运营。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PC端开始没落,移动端已经成为主流,现在大部分的年轻人除了玩电脑时浏览一下弹出的资讯窗口,其他时间很少会主动打开资讯网站来获取资讯。

资金链条的断裂已成为资讯网站发展不可逾越的问题。

未摆脱体制化运营

传统媒体从体制到观念、方式、方法中长期积淀下来的负面问题拖累着资讯网站的发展。和商业网站相比,明显缺少灵活性。

实行全新体制是资讯网站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推动机制体制创新,才能激发资讯网站的活力,促进资讯网站的发展。

比如人民网,它在转型方面做出了优秀成绩。

它是以资讯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交互平台,也是国际互联网上更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

人民网坚持“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为宗旨,依托人民日报社的采编力量和资源优势,24小时不间断的发布丰富多彩的信息。

它还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以网络和手机媒体为发展重点,建立起强大的资讯信息平台。

从PC端到移动端

这是资讯网站用户逐渐流失的原因之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人拥有一部手机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相比于厚而笨重的电脑,人们更喜欢用手机浏览资讯,而且手机的便捷性能够使人们随时随地看资讯,不用局限于时间和场地。

与此同时,各种新媒体平台和APP相应出现。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等,这些平台的出现给人们获取资讯提供了一个更为方便的方法。

于是,习惯于在资讯网站看资讯的人纷纷转向手机端的这些平台。

这是一场新陈代谢,新媒体平台适应了人们需求,所以它迅速的发展起来。资讯网站没有做出成功转型,所以失去了用户。

资讯网站未来如何发展

深化资讯网站和传统媒体融合

资讯网站应当好好把握传统媒体这一巨大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采编力量,发布有深度、有广度、有内涵的资讯报道。

其次,传统媒体还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他们对于资讯发展方向和资讯发布内容拥有极高敏感度,能够推动资讯网站的发展。

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资讯网站 *** 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各类传播手段,为传统媒体的发展也提供了支持。

整合资讯内容

资讯网站虽然诞生了,但一定程度上依然沿用传统媒体的发展方法,对于资讯网站的规律也没有完全掌握,仅仅照搬传统媒体资讯内容,单一化现象突出。

实际上,发布在传统媒体的资讯和发布在资讯网站上的资讯面对的用户是截然不同的。一方面是长期习惯于读报、看书的中老年人,另一方面则是热衷于在网上冲浪,希望获取社会资讯的青年。

传统媒体作为党媒党刊时,不可避免地带有严肃、枯燥的特点,而且发布资讯以硬资讯为主,在资讯可读性、贴近性就大打折扣。

当发布在传统媒体的资讯被一动不动地照搬到资讯网站上,枯燥的文字,说教的内容是很难吸引年轻人点击观看。

在资讯网站发布的资讯应该符合人民需求,通过内容整合、协同策划等方式推动传统媒体和资讯网站的影响力相互延伸,毕竟只有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资讯才是好资讯。在这一点,商业网站做得很好。

推动全媒体发展,形成联动机制

随着四大门户到搜索,再从搜索到社交化网络,接着从PC端到手机端,越来越多的新兴事物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APP引导用户分流。

资讯网站不能只单单依靠传统媒体,每天靠着传统媒体的资讯度日,应该和各类平台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这一点上,新华网就做得很好。

1997年新华网成立,多次承建国际大型会议和活动,并在2002年在“两会”设立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现场直播和现场报道。

新华网还在百家号、头条号、公众号等平台拥有属于自己的账号,账号之间资源共享,但面对不同的平台,也会通过更改资讯标题或内容以适应平台用户的需求。

任何一件事物闭门造车都是发展不起来的,资讯网站也是如此,只有更好的投入当今时代发展潮流,才能获得转型和新生。

资讯网站发展至今,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有转型成功的,也有退出时代舞台的,但是不管哪一类,都给中国资讯网站发展史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希望未来的资讯网站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迎来发展的又一春。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