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神途资讯 > 学生网瘾调查:黄色网站悄然潜入学生视野(图)

学生网瘾调查:黄色网站悄然潜入学生视野(图)

发布于:2024-09-12 作者:admin 阅读:96

黄色网站悄然“潜入”学生视野

近日,中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玩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而上海首批10所中学的班主任、德育教师、心理教师正在接受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和华东师大联合开展的网瘾问题干预的前期培训。在上周举行的“第三届21世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坛”上,关于 “网络成瘾的干预”、“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及“亲子如何通过网上健康行加强亲子沟通”等再度成为热议话题。

热议话题1

上海青少年“网瘾者”更爱玩游戏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杜亚松教授在谈到“网络过度使用的综合干预”时说,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50%以上的“网瘾”患者存在严重的学业、人际关系、经济和职业方面的问题。25%的成瘾有轻度到中度的躯体不适。一些“网瘾”患者企图用切断连线、扔掉modem、取消互联网服务的方式来改善自己的成瘾行为,但都没有成功。

国外对“网瘾”患者的诊断标准是以下表现必须都出现:1、一心想着上网(回想以前的网上活动,或期待下次上网);2、需增加更多的上网时间以获得满足感;3、多次努力控制、减少或停止上网,但不能成功;4、在努力减少或停止上网时,感到烦躁不安、闷闷不乐、忧郁或易激怒;5、上网的时间比计划的要长。以下表现至少出现一条:6、因上网,妨碍或丧失了重要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或失去受教育与就业机会;7、对家人、好友、治疗者或其他人说慌,隐瞒卷入上网的程度;8、把上网作为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如无助、嫉妒、内疚、焦虑和抑郁)的方法。

那么上海网络成瘾的特征又是如何?杜亚松分层随机选取了江宁学校、黄浦学校、李惠利学校、卢湾高级中学、建平世纪学校、上大附中、商业职业学校和轻工业技术学校等10校,调查对象为初一、高一和职校一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3068份,回收有效问卷2927份。

根据国外8条诊断标准,筛查出在校网络成瘾学生(网络成瘾组)66名,占被调查人数的2.25%,网络成瘾倾向组共244人,占8.34%。网络成瘾组每周上网时间大于等于38.5小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网络成瘾组。

网络成瘾组主要上网地点依次为:家里、网吧、学校机房和阅览室;主要目的依次为:玩游戏、下载、聊天;玩游戏的主要目的是与朋友共同玩乐、消磨时间;上网的主要好处是好玩、交朋友;网络成瘾学生填写的网站名中,出现率较高的网站依次为:搜索引擎、游戏网站、大型综合网站、网上聊天、娱乐网站。

如何干预

家庭、学校干预是戒“网瘾”主战场

家庭干预:家长要“认识”自身和孩子的“心病”

除了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外,戒“网瘾”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家庭干预和治疗。包括:家长要认识网络;认识过度使用互联网的特点和危害;认识自身的心理状况,以及孩子的心理问题;学习与孩子的沟通技巧;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协助孩子解决孩子的问题。(一)认识网络:认识过度使用互联网的特点、用途和危害;(二)认识自身的心理状况,以及孩子的心理问题;(三)增加正性社交行为。正性社交行为有:懂得轮流、倾听别人、将自己的事情告诉别人;能分享、赞美别人、公平地玩;表达感觉、接受赞美、适当时候能不在乎;合作、遵守游戏规则、询问别人的兴趣或愿望;眼神接触、拒绝同流合污、简明扼要地说事情;开启话题、能向别人道歉、询问别人需要什么;自我肯定、能发问、帮助别人、学会沟通。

学校干预:对学生和家长都要进行治疗和辅导

杜亚松建议要对学校班主任、心理老师和计算机老师进行培训。对正常学生进行健康知识讲座,以班级为单位,让教师面向学生教授有关网络知识和正确使用网络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以家长会形式,让教师面向家长教授有关认识和运用网络的基本知识,达到正确指导孩子应用网络的目的,并学会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对网络成瘾学生、家长,前者由心理老师进行团体治疗(6到10人一组),后者由儿童精神科医师进行团体辅导。

干预后网络成瘾发生率减少0.76%。干预前每周上网小时数大于等于38.5小时有101人,占7.31%;干预后每周上网小时数大于等于38.5小时有22例,占1.8%,选择率显著降低。上网玩游戏的例数由806例降到647例。[热议话题2]

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表现在哪里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网络的不正确使用则会引发许多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而学生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青春期)。未成年的学生面对这多种转型,他们的社会道德和人格完善如何实施?如何关注学生真正的所思所想,如何把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

为此,同济大学一附中开展了市级科研课题《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该校心理教师刁宁对学生做了一个“高中生网络道德现状的心理调查”。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共372人参加了调查,回收372份。

调查结果

“网瘾”缘于逃避学习问题

调查中显示,上网的目的主要涉及了解资讯(20%)、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寻求(60%)、以及娱乐(43%)等方面,也有相当多的学生上网只是为了玩游戏(49%)、聊天(42%),还有少数同学(5%)出于好奇浏览一些黄色信息和网站。可以看出,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广大中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的重要渠道。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它给中学生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严重的网络道德问题。-部分学生“网瘾”缘于逃避现实学习问题

许多学生上网,对网络游戏上瘾,是出于一种对现实学习问题的逃避。调查显示:46%的学生对学习能胜任,24%的学生感觉学习很累,很吃力。很忧郁的学生有4%。这部分学生就转而逃避到网络中,心理学理论认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许多中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自己在现实中不一样的人,在网络上的拟实声誉和自我展示,是在弥补现实中得不到的自我表现,寻求另一种感觉。这些情况极不利于学生在青春期形成自我的同一性和自我的完善。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顺利的成长。

少数学生浏览黄色信息和网站

有些学生在学校按照学校行为规范的要求,表现很好,许多同学在校外上网的目的也主要是涉及了解资讯(20%)、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寻求(60%)、以及娱乐(43%)等方面、但也有相当多的学生上网是只是为了玩游戏(49%)、聊天(42%),还有少数学生(5%)出于好奇浏览一些黄色信息和网站。这与青春期的学生性意识觉醒,他们渴望了解性知识,对学校性教育感到不满足有关,加之人的许多本能欲望(诸如发泄、攻击本能)都为正常的社会意识所不容许,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表达的机会和空间,从而使得有些学生必须寻找一个去社会抑制的环境来释放潜意识中积聚的张力,通过网络放松自己,来表现自己的另一面。这实际上会使学生的双重人格冲突。这些情况也同样极不利于学生在青春期形成自我的同一性和自我的完善,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顺利的成长。调查还显示,少部分学生每天上网时间稍多(3%的学生4小时,6%的学生5小时),在“网络成瘾”边缘,要给予高度关注。

对策和思考

以上所显示出的网络价值观念模糊、学生的自我同一性人格发生冲突、少部分学生在“网络成瘾”边缘等现状,需从学生心理与道德角度采取有效对策:1、坚持有效的德育教育与青春期“自我教育”的整合;2、坚持正确的生命教育与“青春期性教育”的整合;3、坚持丰富多彩的网络教育活动与“同伴教育”的整合;4、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教育和干预性教育的整合;5、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管理。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