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神途礼包 >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文化价值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文化价值

发布于:2024-09-17 作者:admin 阅读:100

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是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写作的重要题材。如何在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是很多当代科幻小说家关注的问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叶永烈、刘兴诗等作家在作品中表现了他们的思考。

叶永烈《小灵通漫游未来》中的“未来市”采用环保材料建造房屋,“又轻又富有弹性,不怕地震”,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气垫船”和“飘行车”,依靠喷气发动机来运行。刘兴诗笔下的“游牧城”描写了便于迁徙的游牧小镇,由泡沫塑料制成的房子自带喷气动力,可以随着生活需要随意移动。

在当代科幻小说中,工业生产多使用天然能源,生产线的运行主要依靠太阳能、微生物和细菌。一帜《烟海蔗林》里的甘蔗园利用日光电池制糖,肖建亨《蔬菜工厂》描写了利用太阳能加快植物生长速度,刘兴诗《蓝色列车》中的“海底牧场”则使用灯光培育水草以饲养牲畜。

21世纪之后,刘慈欣在其小说中也表达了对环境保护的设想。他的《中国太阳》探讨科技发展对保护生态的作用。在小说中,中国建造了一面平行于地球轨道的巨大镜子,通过反射阳光改善地球的生态环境。主人公水娃参与了这个项目,成为“镜面农夫”,并最终驾驶“中国太阳”进行星际探索。刘慈欣的《圆圆的肥皂泡》同样关注环保主题。小说将孩童的梦想、两代人的奋斗和青年的创新精神结合在一起。主人公圆圆利用名为“飞液”的超级表面活性剂,创造出包裹着海洋湿气的巨大肥皂泡,将降雨带到了中国的西北。“肥皂泡”这一充满童趣的构想,寄托着作者对科学技术的美好期盼。

表达人文关怀

科幻小说有描写宇宙探险的传统。儒勒·凡尔纳就曾用充满科技元素的旅行故事将主人公带往月球。1949年之后,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家对科技和宇宙具有浓厚兴趣,创作了大量描写宇宙探险的作品。

郑文光以星际探索为主题创作了多部作品。他在1954年创作的《从地球到火星》,以儿童视角展现中国科技建设的蓬勃朝气。小说发表后影响很大,甚至引发了读者观测火星的热潮。随后,他的《火星建设者》描写以中国人为代表的火星建设者,在荒无人烟的火星规划城市建设,期望把火星建成人类的第二个家园。火星建设者遭遇了瘟疫、核爆炸、风暴等种种磨难,但坚定的信念却从未动摇。最终,建设者完成了火星探险,建造起一座座现代化城市。而在《飞向人马座》《战神的后裔》等作品中,郑文光更是将丰富的天文知识和探险故事有机结合起来,表现了超星爆发、宇宙风暴等自然奇观,也呈现出青年探索宇宙、追求梦想的激情与活力。

除了描写宇宙探险外,科幻小说也关注人类文明的存续,表现人性力量的张扬。2019年,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上映,深受观众欢迎。《流浪地球》大获成功的原因,不仅在于其宏大浩渺的星际旅程,还在于其展现出了中国传统的家国文化与故土情怀。在人物塑造和情感抒发上,《流浪地球》把家园、城市、地球并置,从父子之情、民族之情到人类之情,表现出浓郁的人文关怀。

科幻小说是为了满足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产生的。面对技术变革,如何想象和构建未来世界,是科幻小说吸引读者的关键所在。苏恩文把科幻小说的这一特性称为一种“诗性”,即通过“认知性”和“陌生化”的结合,提供给读者别样的阅读感受。科幻小说赋予科学知识文学趣味,并在文本层面上建构起一种指向现实和未来的审美特征。因此,科幻小说虽然采用的是幻想的形式,但与现实密切相关。金涛认为,虽然科幻小说的时空观念超出了普通小说的限制,但“这一切都不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虽然这种反映可以说是变形了的”。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与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息息相关,密切关注工业建设、生态保护、宇宙探索、人类生存、道德伦理等现实问题,以艺术形式探讨严肃宏大的主题,启发读者反思当下,展望未来,具有深广的文化价值。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知识分子叙事研究”()阶段性成果)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文章